随着防疫政策全面放开,2023年开年网约车市场迎来暖春。交通运输部数据显示,今年2月份全国网约车订单6.52亿单,环比上升13.3%;聚合平台腾讯出行已经连续5个月上涨,2月暴涨160.2%;同月,百度打车、高德打车也分别环比增长13.8%与12.4%。
几家欢喜几家愁。上线发展6年的美团打车却开始“偃旗息鼓”,近日,美团创始人王兴发布内部信:经S-team研究决定,网约车业务转入美团平台,后续将减少资源和人力投入,放弃自营打车业务,全面转向聚合模式。
美团的这一决策,揭示出网约车市场循环往复的“死循环”——自2012年滴滴打车和快的打车双雄争霸开始,网约车至今已走过十年时间,烧钱血拼、兼并整合、大厂入局……一系列江湖战事始终未曾停歇。而行至今日,还并没有一家企业能彻底突破原有的网约车市场模式。
一如电商市场,打败京东、天猫的必定不是他们的同类,而是颠覆原有模式的拼多多。那为什么网约车市场混战多年,却一直未曾出现一个像拼多多一样的“搅局者”?从而让消费者实现真正的低价出行?
01、单一or聚合,网约车模式之争
2010年“易到用车”成立,网约车概念首次被带入到中国市场,2012年滴滴打车与快的打车先后成立,2014年海外网约车巨头Uber也杀入中国市场。当时,各大网约车平台通过给用户派发优惠券、平台巨额补贴抢占市场,网约车司机、消费者都在网约车大战中获得极大的实惠和便利。
2015年,滴滴与快的宣布合并,次年滴滴正式并购优步,网约车市场巨头正式诞生。2016年7月,国家交通运输部、工信部等七部委发布的《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》,首次对网约车进行官方定义,网约车也有了正式的合法身份。
一切似乎都朝着有序的方向发展,更多的网约车玩家也迫不及待地加入战局。嘀嗒拼车、神州专车、首汽约车、曹操专车等平台纷纷涌现,从拼车、专车、顺风车多角度丰富网约车体系,网约车跃升成为共享经济最成功的商业模式,一度带动共享经济的创业与投资热潮。
在网约车市场迅猛发展之下,掌握庞大流量的互联网平台开始对这块蛋糕虎视眈眈。
2017年,高德地图推出网约车聚合模式,随后百度、美团等先后推出了网约车聚合服务。时至2022年,华为、腾讯、抖音等几大巨头也相继“入局”;去年7月,华为上线Petal出行,在北京、上海、广州、深圳等多个城市开放打车服务;同年12月,抖音也开放了交通出行服务的平台服务商入驻资格。
聚合平台模式,首先是方便互联网平台充分利用自身的流量价值,如高德地图接入网约车服务与导航场景直接适配,美团在本地生活服务领域对于出行的加强也在情理之中;其次聚合平台确实能够给网约车市场提供有效供给,交通运输部公开数据显示,通过聚合平台完成的月度网约车订单,占比超过了全部网约车订单的25%。
无论是单一平台还是聚合平台,大量玩家的参战,让网约车数量始终呈现“过饱和”的状态。数据显示,目前市场上网约车平台已经有近300家。但是,尽管平台数量、司机数量呈逐年上升之势,2022年网约车总订单量却减少了约1.2亿单。
打车,无疑是消费者的刚需。但跑了十几年,为什么平台没能找到一个真正高性价比的解决方案?要知道,好的网约车商业模式,必是司机、用户、平台三方共赢。
02、低价,网约车逃不掉的“刻板需求”
三方共赢始终难以达成。当年滴滴和快的大战,滴滴的“金主”是腾讯,快的的“金主”是阿里,两个金主都不缺钱。根据媒体报道,滴滴和快的大概总共烧了24亿人民币。
烧钱血拼的这个阶段,平台基于跑马圈地的需求打补贴战,不仅用低价撬动了过去牢不可破的出行市场,也培养了用户使用网约车的习惯。此时,司机和用户的关注点都在价格上,除了平台是“输”的状态,这两方都是“赢”。
但由于这一商业模式突然崛起,早期还未能形成严格的监管机制及平台安全措施,造成一系列的安全隐患,用户的关注点主要在安全层面。受到多种事故教训的敦促,众多网约车平台不断完善安全措施和服务流程,如行程录音、紧急电话,以及提醒用户系安全带、订单结束后随访是否到达等,并对从业人员开展法律法规、职业道德、服务规范、安全运营等多方面的培训和管理。
但在安全合规问题得以不断完善的情况下,用户不会放宽对低价的追求。在网约车“内卷”最为严重的时候,网约车的单价往往都会比出租车更便宜,但是到了现在,网约车的价格与传统出租车相比已经没有太大的优势了,甚至打车也变得越来越难。
同时,由于平台分成占比越来越高,单价的上涨却并没有体现在服务质量以及司机收入的上涨上。公开资料显示,目前各主要平台公司公布的抽成比例上限多在18%至30%之间,对司机来说,平台动辄20%以上的抽成,确实也有一些“心理失衡”。
乘客觉得多花了钱、司机觉得赚不到钱,在网约车超饱和的时代,已经成为了常态,也造成了这两方反而都觉得“输”,但平台多年“氪金”后终于开始走上“赢”的道路。
对照电商发展史来看,网约车实际也只是走过了一条必经之路。正如电商平台初期主打品类齐全、正品保真、物流及时,而在充分竞争后,今天还是落到了低价上。
2015年,拼多多异军突起。此后三年,它凭借低廉的价格优势,成功圈住三四五线城市人群,成为继京东、淘宝后第三大电商平台,而后“农村包围城市”的策略奏效,后面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,成功上市,市值一度突破飙升至300亿美元。
拼多多低价策略的奏效,无疑是值得网约车玩家借鉴的。
03、人们需要怎样的网约车平台?
对于当前的消费者来讲,网约车早已融入到日常生活之中。对于这个使用频次甚至超过购物需求的市场,消费者早已意识到它的无孔不入——随便打开一个地图App,都能看到打车程序。打开微信聊天,也能找到打车入口。
衣食住行,是人们生活逃不开的话题。汽车作为出行的重要工具,几乎所有人出门都需要坐车的。所以,近十年来,无论是大的流量平台还是做汽车的玩家们,几乎都拼了命地想在网约车市场分得一杯羹。
流量有了,用户有了,消费者进到平台,剩下的就是如何为消费者提供服务,以及提供什么样的服务了。
对于消费者面言,他们需要的出行服务到底是什么样的?
“以前,北京的出租车很干净,白色的椅套很整洁,司机白色的手套很有仪式感,现在很少打出租车,整体感觉不如以前。”对于老北京人阿智而言,“网约车刚开始兴起的时候,打过几次网约车,就感觉司机素质良莠不齐,自从碰到过一个司机在服务期间抽烟后,彻底放弃了那个平台。”
据她透露,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试用了某高端一点的打车平台后,直接充值3万——“统一制服、有白手套、司机服务态度好,贵是贵点,但整体感受是好的,花钱也值得。”
白领小研则更看重性价比。“北漂一族,每一分钱都要精打细算,有优惠券一定要用,谁家便宜用哪个,如果怕等待时间长,那就早一点出门。”精打细算的小研对于主流的出行平台格外熟悉,几乎每次出行前都会对比一下才下单。
当然,也有不少人重视安全。“道路千万条,安全第一条。我们平时带孩子出门,肯定会要求司机开慢点,安全最重要。”全职妈妈雅轩对壹DU财经表示:“虽然现在各个平台都强调自己做了很多安全措施,但在具体的出行过程中,我们还是会提醒司机不要赶时间,安全送达最重要。至于价格,在合理范围内的话,是可以接受的。”
综合来看,与电商消费场景不同,人们对于网约车的需求其实还是在安全、平价以及车内环境三个大的层面。而很不巧的是,这三大因素更像是网约车的“不可能三角”。即使现在各大平台都在强调自己非常重视安全,但在平价和车内环境层面,却极易出现背道而驰的情况。比如首汽约车室内环境、司机服务等都非常到位,但价格一直居高不下。而相对价格便宜的平台,却往往会出现司机监管难、车内环境监管难等现实问题。
这样的现状也为市场玩家提供了走向成功的思路:谁能打破上述“不可能三角”,谁就有可能成为消费者真正想要的网约车平台。